2月22日起,三市四區重點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涵蓋新醫藥、新能源、食品精深加工及冷鏈物流、修造船及零部件、汽車及機械制造等多個“藍色產業”……
“十二五”開局之年,“藍色經濟”在濱城風生水起,以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海洋漁業、現代海洋制造業、現代海洋服務業以及新材料、新醫藥產業為支撐的“四海一新”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威海初見雛形。
乘勢而動,做藍色經濟先行區
藍色經濟快速推進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率先發展”的科學理念指引,是全市上下合力推進的堅定步伐。
早在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提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之后,我市很快啟動了“藍區”建設工作,成立了以主要市領導為組長的藍色經濟區領導小組。
審時度勢,搶抓機遇。2009年6月8日,市委全委會提出加快推進海洋經濟六大基地建設的戰略部署:全力推進海產品生產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濱海休閑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個海洋經濟產業。同年7月13日和7月31日,我市先后出臺了《威海市藍色經濟區建設實施意見》和《高端產業聚集區建設實施意見》,“藍色經濟”威海模式初露端倪。
2009年12月15日,由市發改委、市藍區辦負責編制,匯集三市四區和20多個部門集體智慧的《威海藍色經濟區建設總體規劃(征求意見稿)》完成。威海藍色經濟初步確立了“一線、兩區、四帶”的總體布局,將重點培育以海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濱海休閑旅游度假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等為代表的“六大海洋優勢產業基地”。
2011年1月4日,伴隨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得到國務院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讓藍色大潮早已涌動的威海再次看到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新方位,新標桿,新動力。機遇面前,趁勢而上,全市上下迅速行動,掀起了藍色經濟建設的高潮。
1月14日,我市舉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工作動員大會,全面部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工作。此后,依據《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威海藍色經濟區總體規劃、7個區域規劃和16個專項規劃加緊修改完善,并對推進藍色經濟區建設的47項重點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落實到各市區各有關部門。
凝聚合力,描繪戰略藍圖
面上積極推進引發點上全力突破。各市區紛紛立足實際,依托“四海一新”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勾勒出特色鮮明的戰略藍圖。
榮成市依托三個特色集群、兩個產業基地、三個示范試驗區建設,形成了海洋生物食品、船舶和海洋裝備、新能源配套、冷鏈物流以及現代遠洋漁業等優勢產業的集群化邁進態勢。
文登市構建起“一核、兩極、兩組團”,全力推動南海新區崛起, 培植起了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海洋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以及港口物流等四大臨港產業。
乳山市通過建設海產品養殖加工區、臨港產業區、休閑養生旅游度假區、綠色能源產業聚集區和海灣科技開發新區五大產業功能區,日漸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現代化的藍色經濟發展格局。
環翠區突出布局優化主線,走上了一條集臨海先進制造業聚集區、中心金融商務區和濱海旅游度假區為一體的現代藍色產業體系的特色發展之路。
高區利用其獨特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拉開了打造海洋高技術產業孵化基地、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濱海休閑度假基地三大藍色高端產業基地的序幕。
經區立足實際,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海產品精深加工業、濱海風能太陽能產業、港口物流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齊頭并進的發展模式。
工業新區把“四新一海”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作為培植重點,年內重點調度總投資550多億元的107個產業項目,涵蓋嘉毅單晶硅、海王藥業、三角子午胎、光威新材料等高端高效高質產業項目。
各部門第一時間做出反應,為點面突破提供全方位保障和指導。
市發改委、藍區辦立足威海實際,集中人員,集中時間,集中地點,抓緊修編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市海洋與漁業局確定服務藍色經濟區建設10件實事,從政策扶持、發展重點、資金支持等各方面推進藍區建設;市財政局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為我市藍色經濟區建設提供有效的財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藍色威海,揚帆遠航。(本報記者 徐榕蔚)